孩子手机成瘾,请务必了解ta“冰山下的渴望”手机成瘾「孩子手机成瘾,请务必了解ta“冰山下的渴望”」
青少年为什么会沉迷手机,成瘾后的心理变化和危害、如何预防与治疗等问题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高度关注和深入探究。
近年来,因沉溺于手机而引发的青少年过度疲劳致死、、他杀等悲剧事件层出不穷,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敲响了人们对手机成瘾危害的警钟。
很多青少年都喜欢玩手机,痴迷和流连忘返。或聊天或玩手机游戏,有的青少年为了玩手机不惜撒谎、不惜把早点钱攒下来买装备,谈起手机游戏来津津有味,吃鸡,王者荣耀等等滔滔不绝。
“手机成瘾”是一种过度使用手机行为的心理疾病,是指成瘾者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手机视频、聊天或进行手机游戏,这种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严重地影响到成瘾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其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其典型表现是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的意图或行为。
信息选择失度
手机可以满足各种学生对任何信息的探究需要,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处理和消化,就会阻碍青少年的发展。许多青少年学生经常访问大量获取各种信息,如体育新闻、娱乐动向、学习信息等。同时也由于他们的认知发展还不够成熟,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如果分不清这些信息的实质而不加选择地加以接受就容易走入误区。因此,心氧-心理教育与成长中心认为当青少年不能过滤和筛选必要的信息,尤其是当他们常常浏览一些盗版信息、污秽信息、虚假信息、过时信息、错误信息时,就会对他们造成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
情感自我迷失
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情绪体验具有两级性而且不稳定性,这就使得有些青少年学生容易放纵感情,忘却现实,在冷漠无情的机器面前,不去把握正确的价值评价,将自己的责任、义务、追求,丢到了九霄云外,甚至于不顾一切地追求感官带来的短暂享受。青春期阶段是个体交往需要非常强烈的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他们已不再会像幼时一样完完全全地将情绪体验直接加以表现,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人袒露,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除非找到“知心朋友”,否则他们宁愿“痛苦”也不愿敞露心扉。手机成瘾使得一些青少年学生心理闭锁,情感迷失,已经成为明显的心理问题。
道德意志弱化
与成长中心认为手机聊天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人与人之间没有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也不需要面对面地打交道,用手机的人往往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约束的人性中假、恶、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释放宣泄。对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再加上当前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青少年往往对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理。而在网上,黄色容约占37%,并且对浏览对象不做任何限制,青少年有意无意地接触到这些信息,因为他们意志发展上的自制力还不成熟,即便知道浏览黄色内容不利于身心健康也还是容易沉迷于此。因此,心氧-心理教育与成长中心认为沉溺于手机的青少年学生往往会弱化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丧失有效的道德判断力,消解传统道德的基础,造成责任观念的淡漠。
还会引起行为角色混淆
在手机网络世界中,使不少青少年学生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甚至消沉、萎靡不振,信任感下降,不关心他人,缺少安全感,个人主义盛行,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交往与成长。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喜欢幻想。,在手机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表情、语言、身份、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理想的“自我”,这很容易使得青少年迷失了现实的自我,把虚拟的角色当成了现实的角色,造成交往心理的失落。因此,心氧-心理教育与成长中心认为手机网络常常使青少年学生混淆现实角色和虚拟角色的界限,造成心理错位、行为失调,损害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导致人格异常
受到这些干扰,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很容易发生变异,使用手机时间失控,行为不能自制,时常焦虑、忧郁、情绪剧烈波动等。青少年学生沉溺手机,就是因长期迷恋好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环境,滞留在数字化的在线空间中,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从而造成认知扭曲、情绪紊乱、能力下降、行动失调等,进而引起性格改变。他们害怕困难,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甚至逃课,学业荒废。一段时间不玩手机,他们就会烦躁不安,双手颤抖,不可抑制地想玩,玩手机后方能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进而导致人格障碍。
来自咨询中的案例
“因为学习压力大,沉迷在手机中的自我”
一个高二的男生,对高中的课程有些力不从心。压力下的孩子在假期里接触到父母的手机,被手机中的小游戏吸引,从游戏里找到了自我,于是开始逃避一切和学习有关的事。
终于在一次被老师训斥后,再也不去学校了。从此每天窝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成天与手机为伴,不出门,不交流,不运动,不说话,不上学。
“我是知道手机的问题,但控制不住自己”
另一个初一年级的孩子,妈妈半夜上卫生间,发现儿子房间内有微弱的亮光,以为孩子忘了关灯,走进去(本想帮孩子关灯)却发现孩子枕边的手机,便打算帮他把手机拿起放好,但手一摸到温度很高的手机,便知道孩子又玩手机了。
不料就在妈妈拿起手机的一瞬间,孩子蹭的坐起来,一把夺过手机,那一双怒目圆瞪的眼睛,让妈妈觉得这还是我的孩子吗?
手机依赖症
在几位妈妈私信我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中,几乎无一不是和手机控制困难有关。可以说,在家庭教育中,手机和手机上的游戏几乎成了孩子学业道路上最可怕的敌人。
其实,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手机依赖症的背后,是孩子自我控制感的被剥夺,是自主成长的不断迷失。
作为全球最著名的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的品牌开创者,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在自己的家庭里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的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甚至连自家产的一部IPAD都不给孩子买。
道理很简单,这些技术产品的开创者,更深刻的知道在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力量面前,孩子脆弱的自控能力的是多么的渺小。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手机游戏会让大脑中多巴胺的水平达到峰值并引发“心流”(一种类似高度专注、高效思考地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状态)状态,对很多孩子来说,在游戏中他们获得了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所不能获得的良好的控制感。
冰山模型来解析
孩子背后的需求
很多时候,孩子玩手机和手机游戏的背后,是家长们忽略了孩子背后的需求,这种心理需求也被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专家们用一个“冰山模型”来体现,我们可以称之为“冰山下的渴望”:
第三层:水面下的冰山第二层,是孩子们玩手机背后的想法,大致可以归纳为几种:
①总是被骂,都觉得我不好,在游戏里我会被别人邀请一起玩,被别人喜欢;
②爸妈都看手机,我为什么不能玩?我无聊的时候不玩手机能干什么?
③没有人真正懂我,没有人重视我的存在,我不重要;
④我学习的时候你们看不到,我玩手机你们就说了,我还有没有自己的时间呢?
第四层:水面下的冰山第三层,孩子们玩手机背后的心理期待:
希望不要总是被骂; 希望父母能多一些时间陪自己; 希望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分数。
通过冰山模型的心理分析我们知道,孩子玩手机的背后是被爱、被重视、被接纳的心理期待和渴望,孩子其实不是因为手机好玩,而是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爱和支持。
要改变,父母首先自己要先改变,做到无条件的接受孩子,爱孩子。
给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习和孩子一起玩、一起运动、一起打游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帮助孩子排解压力和负面情绪,重新建立起对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该做的。
国外有调查显示,60%的家长担心孩子们会在屏幕上花费了太多时间,但70%的孩子却认为他们的父母也在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当很多父母提醒孩子不要玩手机的时候,可能会被孩子直接回怼:凭什么你大人能看我就不能看?
不错,在电子产品面前,很多大人自己也做不到自我控制。
要想给孩子管理手机提供有用的帮助和支持,作为父母和大人,首先自己就必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电子产品使用的模范。
家长可以这样做:
和孩子分享你在监督自己使用电子产品时候的矛盾和问题,让孩子知道大人也有和ta一样的烦恼; 告诉ta你找到的一些有用的或者对你认识的人有用的电子产品管理小方法、小技巧; 告诉你的孩子,当ta和你说话时如果你在看手机,请孩子提醒你别看了,而你要为这样的行为道歉; 当你要做重要事情的时候,为了避免自己控制不住想要拿起手机,请你把手机交给你的另一半保管; 让孩子看到你的努力。当孩子看到父母为管理好电子产品使用所付出的努力,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向父母学习,努力管理好自己对电子产品的使用。
2.相信孩子:你可以的
让孩子明白,学习是ta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相信ta可以做得到。
居家学习,可以让孩子参与和父母一起分工处理家务,知道有劳动才有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借机让孩子明白,学习是ta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出现问题也要自己承担结果,比如被老师批评、点名、作业被评价为C等等。
很多电子产品的内容设计本就具有让人成瘾的心理功能,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电子产品的使用是必须严格控制的。
但强制规定的效果并不好,父母首先应该告诉孩子电子产品使用过度的危害,再和孩子协商建立使用规则,在孩子亲自参与下建立的规则,孩子会更加愿意去遵守。
这里也有几个具体建议:
能用大屏就不用小屏,能用平板就不用手机,避免孩子过多时间接触手机。
软件管理,除必备学习相关软件之外,其他一律卸载并控制安装权限。
设立设备使用时间,除了正常学习使用之外,留下一定的玩的时间,到点锁屏,无法使用。
对孩子控制不住时间造成的作业无法上传的后果,初次可以让孩子自行承担后果(只能第二天完成,会被老师批评点名);但以孩子的自律能力,还会再犯,偶尔可以给机会临时追加时间,但要在第二天的玩游戏时间中扣除。
还要和孩子确立一个规则,学习和作业完成后,可以自由玩耍,父母不做干涉。
不要觉得孩子在家上网课效果不好,就给孩子增加各种额外练习或学习任务,不要觉得孩子没事干就忍不住给孩子加任务,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抵触,想方设法磨蹭拖延。
孩子完成了当天的学业任务之后,可以玩自己喜欢的玩具,看自己喜欢看的电视,也可以玩符合其年龄阶段的游戏(时间规则内),或者出去和小区里的同龄孩子疯玩(到点要回来),在这个自由时间段内,家长不要干涉。
这样孩子会明白,自己积极完成上课和作业,就可以痛快玩了,就不会拖延磨蹭。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感,对孩子的自主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本中心是一家集心理咨询辅导、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由本地区知名心理专家、婚恋专家、家庭教育专家组成,致力于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逃学厌学、网瘾叛逆、人格障碍等问题、成年人婚恋情感、职场困惑、心灵减压,以及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等症状,还您幸福美满人生!
预约电话:0471-6686529,
微信咨询:,
机构地址:呼伦南路与大学西路交汇处(家乐福商场)向南100米路东鼎泰好望角(新华保险大厦斜对面)18层1815室。
诸暨版权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